手機端
小兒厭食癥主要指小兒較長時間的食欲減少或消失、食量減少、甚至拒食的一種病癥,屬于消化功能紊亂的一種癥候,亦屬于中醫“疳積”之范疇。多由喂養不當、反復感染、長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導致,是兒科臨床常見病之一。厭食癥多見于1歲以上的孩子,因為這時的孩子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一日三餐”,這時也是培養孩子良好飲食起居習慣的關鍵時刻。對于厭食、疳積等疾病除了一般的應用維生素、氨基酸以及調理脾胃的中草藥等中西藥物外,不少臨床醫師還運用外治法增強療效,主要有針灸、推拿、敷臍、刀割魚際等方法。目前用得較多的是“針刺四縫穴”,民間亦流傳廣泛,俗稱“扎四縫”。治療小兒厭食癥服藥時間較長,停藥后易復發。中藥對厭食癥療效確切,但湯藥味苦,不易為小兒接受。采用針刺四縫穴治療小兒厭食癥,療效好,操作簡易,安全易行,不受時間及場地限制,避免了傳統的“藥從口入”的缺陷,具有很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四縫穴屬于經外奇穴,與三焦、命門、肝和小腸有內在聯系,針刺后有調理三焦脾胃、理脾生精、消食化積、活血消瘀止痛、調節陰陽平衡、提高免疫力、促進生長發育等功效。四縫穴位于除大拇指外的雙手手指掌面,第一與第二節橫紋中央,用三棱針深刺,擠出黃白色黏液即可。根據患兒年齡及病程,一般一周刺一到兩次,整個療程兩至四次,如患兒病情較嚴重,可以適當延長療程。同時,刺出黏液的色澤、質地還具有診斷和預后的意義。
當然,針刺的療程需要根據患兒的年齡大小、病程長短、病情深淺進行適當調整,一般來說患兒年齡越小,病程就越短,針刺的次數就越少,有的患兒1至2次即可;而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或已有不同程度營養不良的患兒,要針刺2至4個療程。而1歲以內的幼兒如果只是納呆,主要適當調整飲食結構與習慣,最多針刺一次后再服用一些開胃口的藥物就能見效。
臨床研究中發現,通過針刺四縫穴對厭食癥患兒療效顯著,可明顯提高患兒尿半乳糖耐受及降低血清瘦素的水平。
半乳糖不耐受癥是由于小腸黏膜刷狀緣乳糖酶缺乏致使乳糖吸收不良而引起的腹瀉、腹脹、腹痛、嘔吐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
瘦素(Leptin)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種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肽類激素,主要由脂肪細胞合成及分泌,通過抑制食欲、減少能量攝入、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等途徑減少體內能量儲備,降低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