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端
孩子的安全問題很重要的,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可是如何防護孩子的安全呢?怎樣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呢?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1-3歲的孩子身體里由媽媽通過哺乳等提供的免疫力逐漸消失了,生病的機會增加了,吃藥打針成了新問題;孩子的活動能力增強了,安全問題隨之產生;孩子開始對周圍的事情感興趣了,向孩子輸送有關醫學、護理學、生理學基本常識的時刻到來了。
1.看病吃藥和護理
如何給生病的寶寶吃藥,是媽媽和兒科醫生要學習的。比如,在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中,抗菌素的應用相當普遍,有的是醫生主張用,而更多的是患兒家長極力要求用。造成這種用藥的原因,從醫生方面講,是因為不能確定致病的病原體是細菌還是病毒,或認為可以預防細菌感染,縮短病程,減輕病情;從患兒家長方面講,對孩子患病不用抗菌素就不放心,更怕耽誤了病情。流行病學調查證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時常規應用抗菌素是不合適的。
小兒感冒發熱,護理很重要,而這也主要是媽媽的工作。媽媽必須了解如何護理。一定要說服孩子多飲水,促進毒素的排泄。飲水太少,再好的藥退熱也慢。這里的“說服”可不是像對待成人那樣講道理,而是要在平時和孩子交流、講故事的時候,反復告訴孩子喝水的好處。
比如樂樂觀察到,早晨起床時的小便很黃。我就告訴他,這是夜里睡覺沒有喝水的原因,所以白天人要喝好幾次水。生病的時候多喝水,是給身體輸送能量,幫助打敗細菌和病毒,如果打不過了,就還需要吃藥打針。
結合孩子的故事書講解,效果更好。這些輔助工作到關鍵時候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生病期間,飲食要清淡易消化,如果孩子是因為拉肚子或者退燒后腸胃不好,恢復飲食的時候,頭兩天就不宜喝牛奶、吃涼菜和水果,因為牛奶容易脹氣,涼菜和水果帶來寒氣;宜喝粥、吃不咸的咸菜、吃油少的菜和主食,三四天后慢慢恢復蛋白質、水果的攝入。切不可急著給孩子恢復體力,過早增加不宜消化的食物,反而減慢腸胃功能的恢復和體力的恢復。